留学青年的力量,榜样的力量
留学青年作为中国万千青年的重要部分,在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对外开放,发挥自身优势,报效祖国,架起中外交流的桥梁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选择走出国门了解世界,拓宽视野。根据公···
留学青年作为中国万千青年的重要部分,在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对外开放,发挥自身优势,报效祖国,架起中外交流的桥梁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选择走出国门了解世界,拓宽视野。根据公开数据,1978年,中国选派出国留学人员仅800余名;2019年,超过70万人出国深造,40多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超过650万人。此外,选择学成归国的留学青年也不断增加,据统计,1978年回国留学人员仅248人,2019年超过58万人学成回国,40多年来回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20余万人,更多的留学青年将他们的所学所获用于推动社会发展,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赴美青年推动国家科研高质量发展2018年,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科学学院迎来了一位“大神级”的海归女科学家吴丹。她拥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曾经在美国生物医学工程顶尖高校攻读博士并在三年半之内就获得学位毕业,连续三次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主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R01、R21、R02基金项目,多次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数十篇SCI论文,博士毕业后的她获得美国高校助教职位,然而她却毅然决然放弃年薪百万的工作选择回国,以科研为事业报效祖国,育树成林,用自己的所学培养新一代科研人才。图片来源:浙江大学官网2004年,吴丹考入浙江大学生物工程医学系,本科期间,凭借着对相关领域的热爱和天赋异禀,吴丹以全专业第一的成绩拿到浙江大学的毕业证书。读书期间,她一直对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十分憧憬。作为美国的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力绝对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靠着优异的本科成绩和专业能力,吴丹拿到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硕士课程的录取通知书,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她又仅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本校的博士课程最终毕业,成为该校首位用如此短的时间获得学位毕业的学生。
中美留学50年今年,是中美关系发展史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1972年,中美共同发表《上海公报》,伴随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启,双方在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发展也扬帆起航。早期,国家公派是国内学生赴美留学的主要途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最初的中国派出5000名学生赴美学习,到此后五年内,两国达成了包括41所美国大学和100所中国大学在内的合作交流协议,双方的教育交流开始了加速前进。这期间,留学学科也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主并兼顾其他,留学的对象主要以培养研究生、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研究生、中青年骨干教师等为主。80年代中后期,自费留学放开,1985年,我国取消“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自此自费留学逐渐迎来高潮。这个时期的更多的有志青年通过自身不懈努力,以“学霸”身份拿到美国等国外高校的申请和奖学金。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断扩大,选择自费留学的青年也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以公派留学为主导、自费留学为主体的出国格局。伴随着中美两国在经贸等领域的联系不断加强,中美教育交流愈发频繁,签证政策也更加便捷。时至今日,有近40万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根据美国《2021年门户开放报告》,中国已经连续12年成为美国最大生源国。从5000人到40万人,50年来赴美留学人数呈现了80倍的增长。与此同时,国家也培养出了像科研人员吴丹,科学家谢晓亮、潘锦功,教学科研工作者姚期智等一代又一代符合时代要求的国际化人才,他们或是深耕于科研领域,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或是用自己的经历和力量,致力于国内人才培养,推动国内高校成长……他们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奔赴到美国的顶尖学府深造,成就最美的自己,也点亮祖国的希望。
留英青年/ 传播中国精神和声音#近些年,海外留学生回流趋势明显增强,毕业后放弃海外高薪和优渥条件而选择回国发展的身影不在少数。来自江西的毛浩夫就是海归大军中的一员,他选择归国发展的原因也和其他海归不太一样,他是为了“历史的传承”。图片来源:新华网毛浩夫出生于江西省井冈山市的一个红色家庭。他的爷爷毛秉华曾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被称为“井冈山精神宣讲第一人”;他的父亲也是一名党史工作者,长期致力于红色精神宣传与研究。受到优良家风家教的影响,毛浩夫自幼学习成绩优异,追求精益求精的他在完成了国内的本科学习后,便申请到了英国赫尔大学商学院会计与金融专业攻读硕士课程。

中英留学新篇章和毛浩夫一样,这些年选择去英国留学接受高等教育并拓展自身的年轻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实,自中英留学教育新篇章开启至今,已经走过了50年。1972年,中英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当时国内急需英语翻译人才,次年便有16位中国青年踏上了留学英伦的旅程,在差不多同一时期,英国政府也开始向中国政府派遣首批11名留学生,中英两国留学教育自此开启了新征程。1978年以后,乘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浩荡东风,中国面向世界的国际交流也愈加频繁,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国青年被派往英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其中的很多人如今也成为了我国科研队伍的主力中坚,其中就包括这两年活跃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随着20世纪90年代“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留学工作方针发布,前往英国留学的类别和领域日趋多元化,至进入21世纪后“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等项目的设立,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通过公派和自费等不同方式前往英国,师从一流的院校和导师,选择自己热爱和擅长的专业开展进一步学习。
如今,英国已经成为中国留学生的首选国家。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 (HESA) 发布的2020-2021学年的大学入学数据,英国大学32%的非欧盟学生来自中国大陆地区,中国大陆学生人数超过14万,赴英中国大陆学生在五年中增长了48225人,涨幅达50%。英国高等院校招生办公室(UCSA)发布最新数据称,申请2022年入学英国高校的中国大陆学生人数共增加了12%,是2013年人数(6900人)的4倍。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对中国留学生的研究报告中也显示,中国是英国最重要的研究合作伙伴,93%的中国学生认为“良好的教育质量”是“非常或极其重要”的,这也是中国学生选择赴英留学的主要动机。而在这些赴英的留学青年中,前有香港前任特首董建华、乒坛退役老将邓亚萍,后有留英读博归国立志打造第三代半导体领军企业的汪之涵、金融硕士海归毛浩夫,在他们身后还有万万千千的学子,在青年时走出国门,学习英国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学成归来仍是少年,透过自身的独特视角,用他们特色鲜明的声音,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传递着中国声音,展示着真实生动的国家形象。


中日教育交流1972年,中日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正式建立外交关系。50年来两国的各个领域交流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双方政府和民间共同推动下,教育合作发展顺利,成果丰硕。仅是回望过去十年间,日本作为亚洲地区主要热门留学国家,就吸引了大量的中国学子前往深造。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的数据显示,2013-2020年,日本高校中国国际学生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20年,在日本高校的中国学生达到了9.4万人。从占比来看,2013-2020年的中国留学生占总学生数的比重也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2013年的2.4%波动上升至2020年的2.6%。此外, 2020年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发布的数据表明,在高等教育阶段,中国内地学生人数在国际学生中占比41.18%,在语言学校就读的学生中,中国内地留学生占比36.26%,在上述两个阶段中国学生的人数占比均是位列第一。多年来两国在人文领域的深入沟通和国际教育方面的交流,为两国都输送了大批像张素这样的青年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推动国际间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近两年,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等客观因素对赴日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日本的电子工程、计算机、动漫、设计等有较强实力的专业仍然吸引着广大青年人员前往求学,不负韶华,以青春时光投身于梦想,并在归国后运用所学所想推动祖国科技文化创新和现代化强国建设。